高考阅读-一组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搜搜小姐姐 搜搜小姐姐
来源:互联网

“语文日刊”并设为星标,每天都能收到文章,点上面蓝色文“语文日刊”

扫描下面的ErWeiMa,轻松

一、(2021河北邯郸,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

要敬畏自然,天地人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和”,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除了。”

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生命的诞生是极其神圣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珍惜与爱护。要尊重和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无论经历什么挫折苦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勇于面对,坚强地生活下去。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要尊重他者,守望相助。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发出预警,所有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遏制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生命教育要给学生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泪水擦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灵魂。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坚守,更在于开拓。生命教育要赋予学生这种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人的生命,也正是在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自我挑战中得到开拓和提升,从而变得深沉而辽阔、厚实而隽永。

生命教育要鼓励学生拓展生命的维度。

生命有“四个维度”。一是生命是有温度的。生命,是具体、多元、鲜活的,会有高低起伏、顺境逆境,要懂得用时间去疗伤,要学会用哲学、人文艺术和时代精神去慰藉、去滋养生命。二是生命是有宽度的。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人格、有本领、有担当,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三是生命是有深度的。生命需要不断修炼、不断开拓、不断超越,需要放下自我与得失的纠结,舍小我成就大我,在创新中奉献正能量。四是生命是有长度的。要爱惜生命、延长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要重视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争取健康快乐地为祖国工作四十年甚至五十年。

(摘编自罗海鸥《生命教育是人生重要课题》)

材料二:

音乐能够表达人类最丰富的情感。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有很多,例如人具有思维意识、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创造工具等,但尤为重要的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并将各种情感运用于艺术创作中。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本质是情感表达。音乐是表达人类思想意志的载体,不仅能够表达情感的内容,还能表达情感的强度;不仅能够表达作曲家的情感,还能融入音乐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最大的满足。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是无止尽的,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幸福感的获得却越来越难。同样是为了代步,曾经买一辆自行车便能获得的满足感,如今买一辆汽车也得不到了。物质世界越来越富有,精神世界却没有同步跟上,这或许是许多人不幸福的根源。

音乐倡导感恩的心,歌颂生命的延续。音乐作品,对于爱的传递、爱的歌颂是不遗余力的。这并不是强加于音乐创作者的任务,而是源于他们自觉的生命意识。“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每当唱起或听到这首《母亲》,谁能不感受到母爱的温暖,继而生出报答的情思?“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这样的歌曲,总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总能唤醒一颗感恩的心。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靠的就是爱的传递、爱的接力。“我要飞到无尽的夜空,摘颗星星做你的玩具,我要亲手触摸那月亮,还在上面写你的名字……”在《亲亲我的宝贝》歌词的字里行间,无不是满满的爱意。经常有这样的音乐陪伴,经常用心聆听这些歌曲,怎能不感受到人间的美好呢?音乐催人奋进,鼓舞人与命运抗争。每个人都会遇到生命中的沟沟坎坎,一时的失败不可怕,怕的是萎靡颓废、不思进取。“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歌曲《从头再来》的歌词和旋律鼓舞人心。当厌烦了说教式的励志鸡汤,听听这些催人奋进的歌曲,一定会在身体中注入一股清新的正能量。

(摘编自吴洪彬《音乐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强调中和,致中和,天地人和,其基本内涵就是要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万物。

B.美国作家海明威认为所有人是一个整体,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与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有相通之处。

C.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高级复杂的情感,并且能够将各种情感运用到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创作中。

D.世人越来越难以获得幸福感,原因是在物质世界日趋富有的情况下,其精神世界却没有同步跟上,心理出了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我们如今认识到“竭泽而渔等于自掘坟墓”,这也印证了恩格斯“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的话。

B.开拓生命、提升生命境界的智慧、勇气和能力,在钟南山、李兰娟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C.音乐倡导感恩的心,不遗余力地传递爱、歌颂爱,让人感受到人间的美好,这引发了音乐创作者自觉的生命意识。

D.听那些歌词和旋律都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歌曲,身体中必能注入正能量,这比去接受厌烦了的励志鸡汤更有效。

3.下列事例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闻韶乐很长时间之后仍不知肉味,伯牙和子期因《高山流水》之曲成为知己。

B.介绍贝多芬、聂耳等音乐家的成长历程,让学生感受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C.在音乐课上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懂得感激和报答长辈的关爱。

D.抗疫MV《阳光总在风雨后》用音乐感谢和鼓励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一部分的行文脉络。(4分)

5. 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音乐是怎样拓展生命的维度的。(6分)

二、(2021届湖南长沙一联,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书法,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门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于是,关于书法的论著也日趋丰富。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有关各类艺术形式的论著中,书法论著是最为丰富的。在众多的论著中,有关书法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论述多有出现,涉及的问题也颇多,诸如书法创作的一般心态、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方面,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

在古人看来,书法创作一般包括两种心态:一种是虚静态,另一种是炽情态。虚静态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东晋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后》中也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唐代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也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明末清初的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亦说:“志专神应,心平手随。”这种剔除杂念、超越俗事的思想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观”是一致的。与此相对,炽情态是情燃如炽、激情奔放、欲罢不能、一吐为快的创作心态。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怀素在《自叙帖》中也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这是一种酒神式的浪漫主义的创作心态。

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其次,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再次,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韩愈曾说“不平则鸣”,书法就是一种“鸣”的工具。正因为如此,现代心理学家和医生常常劝某些患者从事书法活动,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书法之“象”是取象异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均可作为书法之象的原型,如山峦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等。古人认为,想象的作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材料进行转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进而创造出书法之象。还需指出的是,古人将取象异类而形成的“象”分为抽象之“象”和具象之“象”。抽象之“象”是追求神似,具象之“象”是追求形似。前者如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船夫荡桨而得笔势,等等;后者如所谓点如怪石、龙爪、杏仁、梅核、蟹目、菱米等,竖如悬针、垂露、曲尺、铁柱等。前者是创造想象的功能,后者是再造想象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古代的书论家看来,书法活动是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无论是虚静态创作还是炽情态创作,都离不开动机、想象情绪、灵感等重要因素。

(摘编自王柏松《书写》)

材料二: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二者又交叉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宋代木板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看,不失为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近代流行的印刷所用的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自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对应楷体书法的,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且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摘编自沈鹏《书法回归“心画”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书法,是中国一门普及度很高的艺术形式:书法论著,自东汉时期跨入自觉的艺术时代以后,便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丰富的艺术论著。

B.对于想象与书法、动机与书法、灵感与书法、情绪与书法、个性与书法、品德与书法等书法心理方面的问题,古人都有独到之思想,书法创作与之息息相关。

C.在古人看来,虚静态是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居敬持志、人书相对的创作心态,虚静态和书法创作中另外一种心态即炽情态是截然相反的。

D.由东汉蔡邕的《笔论》、东晋王羲之的《题卫夫人后》、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明末清初宋曹的《书法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例子,可以知道他们对书法创作的心态都有共同的理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名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创作心态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C.颜真卿《祭侄文稿》 D.岳飞《还我河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船夫荡桨而得笔势,足以说明书法活动中想象的作用。

B.韩愈曾说“不平则鸣”,书法就是一种“鸣”的工具。因此,书法创作可以排除消极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C.书法与印刷体在要求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如楷书的笔法就与仿宋字有区别,仿宋字是不能称作书法的。

D.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二者又交叉发展,不同的字体体现了不同的书写者的个人意识,也体现出书写者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倾向。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书法创作”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三、(2021届福建福州联考,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用聚落形态的演进来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国文明起源路径可以概括为“聚落形态演进的三个阶段”,即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的源头可以概括为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上述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是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发现,夏朝和商朝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这使得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密不可分。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大一统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尧舜禹时代与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夏商西周与“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秦汉以后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观念,是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一直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

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古代属于“自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自觉”阶段。民族类型与国家结构形态有对应关系。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结构形态变为“中央—郡县”制,大一统的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王朝内,有两个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另一个层次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相当于费孝通所说的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从秦汉开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形态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结构。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国家结构本身使大一统的国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强化了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同心圆的圆心。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也因此而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立新谈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战略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要挖掘其时代价值,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

“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推动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特别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形成历史文化展示带、旅游观光休憩带,建设人们感受黄河、亲近黄河的休闲旅游后花园,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李立新补充道。

(摘编自余璐、丁亦鑫《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新时代,我们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要我们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用好这笔财富,就能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摘编自李贵成《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般认为,虽然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实现了形式上的一统,但我国真正的大一统始于秦朝。

B.在研究文明起源时,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结合起来的原因之一是聚落形态的演进可以反映社会复杂化进程。

C.夏商周王都均建在黄河流域,故而黄河流域尤其黄河中游地区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

D.黄河上中下游都发现了多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它们向世人展现了整个中华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今,我国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依然能保持高度稳定,这与我国中央一元统辖的治理结构不无关系。

B.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中心和重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C.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其与产业相融合,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D.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二者实现共赢。

3.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黄河流域新发展理念的一项是(3分) ( )

A.兰州市黄河风情线清淤工作启动,临河公园即将开放。

B.郑州市黄河国家博物馆选址初步确定。

C.河南省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启动。

D.三门峡市举行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推广会。

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上有何异同?(6分)

【参考答案】

一、

1. B 2. C 3. B 

4. ①首先提出论点,指出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②然后分三个分论点进行阐述。5.答案 ①音乐能慰藉和滋养人的生命,提升生命的温度。②音乐倡导拥有感恩的心,强调爱的传递,提倡爱人以德,拓展生命的宽度。③音乐催人奋进、抗争,鼓舞人不断修炼、开拓、超越,拓展生命的深度。④音乐能够让人爱惜生命,延长生命,增加生命的长度。

二、

1. D 2. B 3. D 

4. 书法创作就是以篆、隶、楷、行、草等某种书体为载体,以虚静态或炽情态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书法家的个性、抒发其感情的创作过程。

5. ①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最”“多有”“常常”等。②论证思路上,论证分析逻辑严密,有条理。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段落中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等,使文章论证有力。

三、

1. B 2. B 3. C 

4.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组织全文。②首段总述“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提纲挈领地指出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的三个方面;然后分别从文明的诞生、文化基因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对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展开具体论述。

5. 同:二者都属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范畴。异:材料二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而材料三中的新发展理念侧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

扫描下面的ErWeiMa,轻松

相邻资料

阅读 下载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