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班考-北京十五中新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卷

搜搜小姐姐 搜搜小姐姐
来源:互联网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卓越(zhuō) 颁发(bān) 内涵(hán) 臻于至善(zhēn)B.饥谨(jǐn) 雍容(yōng) 山麓(lù) 出类拔萃(cuì)C.挑剔(ti) 感慨(kǎi) 辩驳(bó) 造诣高深(zhǐ)D.笼罩(lóng) 芣苢(fú yǐ) 薄雾(bó) 技术精湛(zhàn)2.(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签署 挑战 炉火纯青 义无反顾B.疆域 浮燥 废寝忘食 脚踏实地C.检验 蕴藏 丰衣足食 身先仕卒D.指责 详尽 无与论比 落荒而去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鹤立鸡群:这里指一株水稻在稻田里很显眼很突出。B.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C.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亦步亦趋:这里指那些没有自己的主张,只会追随别人的行为。D.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屏气静神:这里指吃惊得一下子没有了呼吸,也没有了主张。4.(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各位营员从哪所学校来,又实际编排在哪一兴趣班,他都洞若观火,一清二楚。B.合作小组协力攻关,无暇他顾,有人却趁机大肆侵吞攻关成果,坐收渔人之利。C.如果美国政府对我方的严正申明仍然置若罔闻,一意孤行,最后必将自食其果。D.这一批年轻的科学家,正以无所不为的勇气不懈行进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征程上。5.(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期,全国各地频发骗取客户密码、实施网银盗窃案件。网络金融安全遭到破坏,一时间高度引发广大网民。B.美国医疗协会所出版的一份专门刊物中指出,一剂对人体无害的广泛使用的综合药物,在患者服用之后,会持续地破坏维生素C达3个星期以上。C.最近,北京的社区店除了食品、药物和日常零售外,又出现了一些家居品牌社区店,开始为居民提供各类家居用品。D.如果在公共领域可以没有证据地、恶意地怀疑普通公民的善行,行善者就会人人自危,社会就将出现无人行善的尴尬局面。6.(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对方本想对他大吼一气,不想他如此温和静雅,恍如一拳打在了棉花堆里。B.我们非常不理解,他前程似锦,为何一定要去蹚这股浑水打这场官司。C.他从来都不会向人炫耀自己的成绩和影响力,因为他坚信一定有人比他强。D.到底是经商还是治学,这样的毒蛇不断纠缠着他,他感觉脑子都要长草了。7.(3分)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B.《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创作题材的区别,“风”是指民间歌谣,“雅”是指宫廷乐歌,“颂”是指作宗庙祭祀的乐歌。C.《诗经》中的“赋”“比”“兴”指的是创作手法的区别,“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D.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体裁,相较于消息往往能够更快更生动更细致地报道特定人物的言行和精神风貌。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8.(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④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期:希望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蟹六跪而二螯B.遂成竖子之名古之学者必有师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项是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B.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庞涓死于此树之下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D.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②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三、诗歌鉴赏(共22分)9.(12分)完成下面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题目。(1)诗歌第一段运用了衬托手法,与此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2)对全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想象奇特瑰丽,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B.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这样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想象才能。C.此诗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D.此诗虽然在最后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宣扬了一种消极意味的思想,给人一定的消极之感。(3)《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4)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一句话,这首诗的“诗眼”是 , 。10.(10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①山房,山中的屋舍。 ②丁大:作者友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D.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2)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蕴含有见证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下列诗句中的“琴”也是表达这层含意的一项是 A.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雍陶《韦处士郊居》)B.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C.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李群玉《书院二小松》)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心态?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四、按照课文原句填空(共20分)11.(20分)按照课文原句填空。(1)越陌度陌, 。 ,心念旧恩。(2)呦呦鹿鸣, ,我有嘉宾, 。(3)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5)我欲因之梦吴越, 。湖月照我影, 。(6)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7)世间行乐亦如此,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8)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9)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10)满地黄花堆积, , ?五、散文阅读(18分)1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木车的激情张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2)“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4)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六、写作(50分)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作。13.(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 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写一篇记叙类文章,不少于700字。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o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遇见。在必修上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我们曾遇见独立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毛泽东,遇见行走在乡野间“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遇见站立在柜台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遇见屹立在高原上“立心天地厚”的钟扬,我们还穿越千年与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诗意地相逢。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请以“假如我与______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从材料中自选一位人物,写在标题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③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生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解答】A.“卓越”中的“卓”应读“zhuó”。B.正确。C.“挑剔”中的“剔”应读“tī”;“造诣”中的“诣”应读“yì”。D.“笼罩”中的“笼”应读“lǒng”。故选:B。【点评】常见多音字举例。劲: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茄: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é)。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弹:这种弹(dàn)弓弹(tán)力很强。颤: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数: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uò)见不鲜了。参: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cān)观吗。会: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2.【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字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解答】A.正确。B.“浮燥”中的“燥”应改为“躁”。C.“身先仕卒”中的“仕”应改为“士”。D.“无与论比”中的“论”应改为“伦”。故选:A。【点评】形近字辨析技巧:1.读准字音。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将其写成了错别字。如“如火如茶”的“荼”,应读作“tú”,不读chá。2.分析字形。对形似的字可通过区分形旁来识记。如“针灸”,“炙”和“灸”这两个形似字,“炙”为会意字,指肉在火上烤,所以意为“烤肉”;“灸”为形声字,上声下形。3.弄清词语的含义。即通过对词语意思的分析,进而判断该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如“不径而走”,“径”为“胫”的形误字,“径”有小路的意思,“胫”指小腿,“走”意思是跑,“不胫而走”的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跑,形容消息传播得很快。3.【分析】此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对词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解答】A.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故选:A。【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4.【分析】此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对词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解答】A.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各位营员从哪所学校来,又实际编排在哪一兴趣班”这是很简单的事,只能说了解得很清楚,不能说观察事物非常清楚,不合语境。B.渔人之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句中是“无暇他顾”,而不是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不合语境。C.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使用正确。D.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与后面的“勇气不懈行进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征程上”表示的正能量不符合。故选:C。【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5.【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解答】A.语序不当,“高度引发……”中语序不当,“高度”应放在“”之前。B.不合逻辑,“达”与“以上”语义矛盾,去掉其中一个;不合逻辑,“无害”与“破坏维生素”表意不合逻辑,去掉“无害的”。C.不合逻辑,“食品、药店和日常零售”不能并列,将“和”改为“等”。D.没有语病。故选:D。【点评】不合逻辑类语病“不合逻辑”是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所谓不合逻辑的语病,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理逻辑,因而有较大的迷惑性。必须对造成“不合逻辑”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辨析和修改。例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本句不合事理,试想谁会“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呢?应将“仿造”改为“制造”,或将“伪劣”改为“优质”。6.【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同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解答】A.比喻,把“他的温和静雅”比作“棉花堆”;B.比喻,把“这场官司”比作“这股浑水”;C.没有使用比喻修辞;D.比喻,把“到底是经商还是治学的想法”比作“毒蛇”。故选:C。【点评】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7.【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D.“更快”不正确,通讯的时效性往往不及消息,因为通讯要求材料详细、深刻、生动、典型,记者需要有一个采集、选择和认识的过程。故选:D。【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8.【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要落实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键语句的分析,体会语句丰富内蕴的能力。首先要对每个选项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然后结合原文的内容和写作主旨进行回答。(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C.期:约定的日期。译文: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故选:C。(2)A.都是连词,表并列,而且。译文: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螃有六条腿,两个钳子。B.都是助词,的。译文: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C.都是代词,他们、他们的。译文: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D.第一个“以”,介词,凭借。译文: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第二个“以”,介词,因为。译文:(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故选:D。(3)A.第一句只是陈述孙膑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并不能证明孙膑“能行”,第二句则是单纯引用了兵法上的一句话而已,自然也不能不能证明孙膑“能言”。B.这两个句子都是能证明孙膑“能行”的,第一句是善于运用计谋说服齐使臣把自己带到齐国去,第二句则是具有远见卓识,因为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让庞涓一定死在指定地方。C.第一句是表明庞涓是“能行”的而不是证明孙膑的,第二句则是单纯引用了兵法上的一句话而已,自然也不能不能证明孙膑“能言”。D.第一句是描写了孙膑指挥齐国军队大战庞涓的,自然能证明孙膑的“能行”,第二句则是摘引了孙膑原话中的一部分,自然就足够用来证明孙膑的“能言”了。故选:D。(4)B.“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表述错误。原文第五自然段“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可知庞涓并不是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自杀的。故选:B。(5)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意思是社会上只是在称赞军旅战法时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且并没有表示出褒贬。太史公也没有对“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作出明确的判断。故选:B。(6)①贤于己: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己贤”。疾:忌恨。译文: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②乃:副词,于是、就。轻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轻装精税的部队。译文: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答案:(1)C(2)D(3)D(4)B(5)B(6)①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②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参考译文: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罪犯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国的使臣,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见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诗歌鉴赏(共22分)9.【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修辞方法。能力等级:B。正确理解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辨识,使用修辞手法主要是在表达中运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要结合全篇来分析作答。(4)本题是对诗歌“炼字”的考查,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1)A.衬托,以鸟鸣反衬春涧静;B.衬托,以树的叶子黄正衬人的头发白,突出人的老;C.衬托,以上青天之难正衬蜀道之难行;D.未用修辞。(2)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由此分析,D项错误。(3)开篇两句的意思是: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是表达不出这种韵味的。(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作者的中心思想,因此是这篇文章的诗眼。答案:(1)D(2)D(3)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陶醉。倏忽间,就到了黄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0.【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地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错,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表现出环境越来越清幽,没有乡愁。(2)抓题目中的关键部分“朋友之间”“彼此相知”,“朋友之间”也就需要至少出现两个人物,排除AC;D.表述的为送别友人时候的场面,并没有包括“彼此相知”;B.“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表达希望主人看重,二人心心相知,一同谈笑,都有知音的意思,含义相同。(3)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诗题中的“待丁大不至”限定了诗作的感情范围,前三联的环境描写酝酿了感情基础,“孤琴候萝径”集中展现了诗人的感情所向,诗人说自己会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待友人到来,展现了其平静的心态。答案:(1)C(2)B(3)书写了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抒情主人公不心焦,不抱怨,表现了异常平静的心态。白话译文: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诗歌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扎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四、按照课文原句填空(共20分)11.【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重点字:枉、讌)(2)食野之苹 鼓瑟吹笙 (重点字:苹、笙)(3)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 (重点字:暧、颠)(4)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重点字:樊、笼)(5)一夜飞度镜湖月 送我至剡溪(重点字:度、剡)(6)迷花倚石忽已暝 栗深林兮惊层巅 (重点字:暝、栗、巅)(7)古来万事东流水 须行即骑访名山 (重点字:须)(8)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渚)(9)万里悲秋常作客 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常、作、潦)(10)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重点字:憔、堪)【点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五、散文阅读(18分)12.【分析】(1)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1)B项错在“全面”,文章只是选择“木车”一个侧面来反映孔子的一生,不可能全面.D项错在“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者说“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是说《论语》作为文字的功能,文章更强调孔子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力.E项错在强调科技对人的制约,而没有注意到人主观上“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2)应结合题目找准答题区间,结合标题判定主体内容,在第二至第四段中围绕孔子及其弟子令人敬佩的行为正确作答.(3)现代文阅读中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如果这句(段)话在开头,一般思考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从结构上看是为下文“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从内容上看,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主题.(4)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能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抓取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答题时,先概括文章内容: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参考答案:(1)A、C(2)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活,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3)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4)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点评】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品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六、写作(50分)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作。13.【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本次作文材料共有四则,四则材料都是围绕“青春”来谈的,为思考“青春”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这其中既有对青春的内涵的解读,如辛夷坞认为青春是脆弱的美丽的,席慕蓉则认为青春很短暂,却让人怀念。而在习主席看来,内心的青春才是永久的青春。也有对度过青春的方法的建议,如雨果提出青春不能浪费,而习主席则认为青年要脚踏实地,经得起时间的锤炼。此外,在题目的要求当中明确了言说的身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同学,言说的背景是我们所身处的时代特点,而对象则是身边的同龄人。那么,题目也就是要求同学们站在时代的特点前,思考自己的青春的内涵、价值以及努力的方向。而按照题干要求“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即文章中要写出与两则材料关联的内容。参考立意:(1)青春很短暂,珍惜青春;(2)把握青春年华,共享生命之光;(3)青春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4)青年要积极进取,脚踏实地。【解答】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雨果曾说过:“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如何度过才能给将来的自己留下充实无悔的记忆?青春之路有千万条,哪一条才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光芒?只有奋斗的青春,会让我们不悔。 步入高中,我们的功课增多,但我们的心智也在逐渐成熟。 那是在一次期中考的前一天,我刚从宿舍里走出来,门外皎洁的月光,撒在我惺松的脸上,空气还是那么静谧,使我不敢大声呼吸,生怕吵醒那正在熟睡的生灵!我小心地踮起脚尖,走到一楼。突然,我不经意间,看到一盏灯,它明亮,洁白,它伫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啊!那是我们教室的灯啊!我的心顿时像翻腾的大海,一刻也停不下来,深感惭愧,于是我赶紧准备好,就背上书包,疾步走到教室。一阵阵朗读声在校园响起,回荡在同学们身边,在同学们的心河荡漾起一波波涟漪。灯光下,十几个同学在捧书朗读,这朗朗书声,一遍一遍地围绕在我的身旁,敲击着我的耳膜,我的心开始焦急起来,越来越感觉到,竞争已持续上升,到达了顶峰。于是我赶紧复习要考的科目,我从抽屉里搬出几本书来看,不知不觉,书上紧凑的字里行间出现了红色的墨迹,张牙舞爪地显现出各式各样的排名,这些数字像楔子一样钉在我的脑海,我想把一切数字都变成“1”,这样心里就会舒坦些,我偏头看了看外面的天空,天空已不觉染上一抹嫣红! 期中考终于来临,我一路无所顾及地向前冲去,我想:“这次,我一定得成功!” 最终,在那次期中考时,我拿到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天空中高挂的太阳,发出了强烈的阳光,伴随着这抹阳光,我兴奋地回到家。 是的,我已经努力了,我奋力拼搏着,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不后悔,因为我已经尽力了!“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现在的我们,处在人生中最好的时光,现在的我们,是最好的我们。去做你想做的,去拼你想要的,只有这样,当你青春逝去,热血不在的时候,你才不会因为你当初的所作所为而后悔。春去秋来,时光易逝,少年莫将光阴虚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趁着你青春年华,乘着理想之马,从此启程!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年华。【点评】文章开篇引出观点“奋斗的青春,会让我们不悔”。文章接下来叙述了“我”步入高中生活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通过这次考试使“我”懂得:我奋力拼搏着,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不后悔,因为我已经尽力了!1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假如我与____生活一天”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材料主要讲“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遇见”。进入高中以后,在书本上遇到了很多伟大的人物,如“毛泽东”“袁隆平”“张秉贵”“钟扬”“曹操”“杜甫”等。表明重逢的价值。我们读这些名人,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有所收获。要求以“假如我与____生活一天”为题,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我”“生活一天”,需要明确选取的对象。结合选取的对象的个人经历、思想、成就、影响等方面,设想和他生活一天发生的事情,表达情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选取的人物,增强民族自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生活一天”这一要求,比较适合写记叙文,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来构思这一天的相处。叙述你和他在一起的故事,要给你自己一个合理的身份,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这一点很考验记叙文剪裁叙事描写的功力。参考立意:假如我与苏轼生活一天,学习他的旷达;假如我与鲁迅生活一天,感悟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些文人精神永垂不朽;新时代,更需要鲁迅这样的文人;用发展的观点看文化名人等。【解答】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鲁迅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凌厉的战斗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和尊敬,也以其一生辉煌的业绩在近现代史上奠定了崇高的地位。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像《朝花夕拾》、《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祝福》等。 在鲁迅的世界里,自由的天地,崭新的生活。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我会邀请鲁迅看一场电影,因为我们这儿没有社戏。记得以前,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一天里,我会和他去农村,再次去找寻自己内心的寄托。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和鲁迅一起学习他的作品,领略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感受那个时代的悲惨。我们将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这一天里,还要和他探讨弃医从文的事情。回到中国的他,便以鲁迅为笔名,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也发表了中国历史让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此,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时刻都在写作,在作品中,不断唤醒国人的勇气,也去嘲讽那些坏人。于是,很多坏人都想去杀了他,因为他的文章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食粮,很多人都会和那些坏人作对,使得坏人们很难得以发展,使得国人的抗战意识高涨。鲁迅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人士,为了祖国的发展,可以弃医从文,放弃自己学习很多年的医术,只是为了能够救国图存,那样的一位英雄,或许可以值得我们能够永远铭记。【点评】行文结构:确定标题《假如我与苏轼生活一天》。开头可以写“壬戍之秋,七月既望……”一陈眩晕随之而来,引出人物“苏轼”。然后可以用对话体,也可以用场景描摹,塑造苏轼的人物形象。调动所学过的关于苏轼的评价,苏轼的一些诗词内容,结合苏轼的思想和个人经历,对他进行采访,在一问一答中,再次感悟苏轼的旷达。最后可以写随后,我与苏轼二人,一在船头,一在船尾,静静地看这山这水,我感觉自己仿佛融入了这自然。渐渐地,我失去了知觉…

相邻资料

阅读 下载数 0